流化技術起源于1921年,^早應用于干燥工業化大生產是1948年美國建立的多爾—奧列弗固體流化裝置,而我國直到1958年后才開始發展此項技術。流化床干燥過程中散狀物料被置于孔板上,下部輸送氣體,使物料顆粒呈懸浮狀態,猶如液體沸騰一樣,使得物料顆粒與氣體充分接觸,進行快速的熱傳遞與水分傳遞。流化干燥由于具有傳熱效果良好、溫度分布均勻、操作形式多樣、物料停留時間可調、投資費用低廉和維修工作量較小等優點,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應用。
改革開放前,我國基本上沒有正規的工業化生產,個別生產企業、設計研究院(所)、大專院校等單位設計生產了一部分圓筒式或臥式多室流化床,并已開始接觸振動流化床和惰性粒子流化床。據不完全的調查結果顯示,到1971年,全國使用流化床的企業已有40多家,分布在化工、輕工、制藥等行業,涉及到的物料有聚四氟乙烯、滌綸顆粒、氯化銨、水楊酸鈉、無水亞硫酸鈉、氨基匹林、土霉素、催化劑等數十種。但由于當時國內專業化生產水平有限,新技術的推廣只能在行業內小范圍進行,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受到限制。合格的產品由流化床的出料口排出,含塵氣體經除塵裝置凈化后由引風機排入大氣。